There are countless roads in the world, but none like the Silk Roads, which are full of history and weave the world’s civilizations. China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prospered because of the routes
这是一条驼铃之路,它既是一条有形之路,也是一条无形之路;既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这条路,走了两千多年,依然绵延不衰——这就是中国连接西域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这条路见证了人类文明史上大交流时代的开启,至今仍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惊艳。 “公元前 114年的中国汉代,张骞带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从西汉到东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通道,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固定不变的、单一的道路,它是一张鲜活的、错综复杂的路网;它也并非一直畅通无虞,受战争、政权更迭、气候变迁等因素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的重点与走向也不相同。 本届“2022丝绸之路周”特别邀请了青海省作为主宾省,同时,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推出以丝绸之路青海道为主题的“西海长云:6—8 世
大约在公元658年前后,大唐皇帝唐高宗李治(628—683)册封拂呼缦(Varkhuman)为康居都督府都督,其实也就是康国的国王。高宗派出了一个使团,千里迢迢送上了珍贵的蚕茧、丝线和丝绸。同样来自东方的使者还有吐谷浑人,他们献上了代表财富的牦牛尾,邻近的石国(Chaganian)也派使者穿着鲜艳服装前来祝贺。拂呼缦的身边,依然有着众多的突厥武士佩刀守卫,当时突厥对粟特地区的影响非常大。不过,他特
世界上第一张可以永久保存的照片诞生在1826年,照片是法国摄影先驱尼埃普斯拍摄的《窗外的风景》,当时尼埃普斯在布满沥青涂层的锡板上拍摄了他从自家窗户上看到的景色,并保存了下来。这就是今天的人们所看到的最古老的照片。 而在富春江畔的富阳龙门古镇,就开着一家以此命名的私人博物馆——1826摄影博物馆。 博物馆主人叫李长江,博物馆坐落在一座浸染着几百年历史烟云的明清老宅里。老宅门脸不大,古老斑驳的院
无论何时,常青是那个走到哪里都能被一眼认出的人,即使他忘记他作为油画家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即使他以与过往似乎无关的方式走进水墨的世界。 他的作品和他自身一样充满了不由分说的辨识度。无论他出于游戏精神还是苦心孤诣,他以水墨的线条、结构和意趣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强烈而颇具冒险精神的框架,并因其独特、当下而陌生的普适性,成为传统水墨世界的一名“闯入”者和“入侵”者。 特殊年份的一叠宣纸 油画家常青的水
王寒走过世界四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南极;走过中国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她说:“最爱是浙江。” “江南不仅是地理名词,它还是一种意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南。”在王寒看来,江南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杏花春雨江南”,有山水之美、风物之盛,又有人文之厚。 王寒生于杭州,童年在杭州,少年时到台州,现居杭州,走遍浙江,广交好友,写起江南也是得心应手。“江南是多元的,又是相通的,家乡的风物让
一 宋代不远。 在台州黄岩沙埠竹家岭下,似乎只要穿过那位安保大哥锐利的眼神,就能落脚于宋代的大地上。即使不曾跨进那一扇铁栅门,在山脚下的柏油路旁,一抬头,也能望见它。 黄岩窑,从西周时期开始,历经了三次集中生产高潮,遗留下埠头堂、下圆山、沙埠三处从东汉至两宋时期相对连续的窑址群。其中,沙埠窑青瓷烧造时间长,规模大,堪称浙东一大青瓷名窑。而沙埠竹家岭窑址的“龙窑”盘踞在山坡上,由它烧制出的盘碗
北宋欧阳修写了不少吟咏西湖的诗词,其中有《采桑子十首》,每首都以“西湖好”开头,有人读了以为他到过杭州,其实是误解,欧阳修吟咏的西湖,是颍州西湖,不是杭州西湖。不过虽然欧阳修从未到过杭州,但却是与杭州颇有渊源,其中一个渊源就和六一泉有关。 其实,现在很多杭州人不知道六一泉。六一泉在哪里?为什么叫六一泉? 六一泉在孤山,距西泠印社不远,有一座不起眼的小亭子,倚靠着石壁,亭上有一块匾额“六一泉”,
鲍廷博(1728—1814)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闻名遐迩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校勘学家。其祖籍在安徽歙县,自祖父时起寓居杭州,后又移家至桐乡。家有藏书楼名为知不足斋,因清廷修《四库全书》时跻身“天下献书之冠”而受到两代皇帝的礼遇。其精心刊刻的“知不足斋丛书”,亦因校订精审风行海内,成为时人和后世纷纷效仿的典范之作。鲍廷博由此成为中国藏书史上的著名人物,其知不足斋也成为天下读书人为之向往的琅嬛福地。
如果人生可以分为上下半场,那么丽水人王开明在60岁之前,在人生的上半场,为了生计而奔波;在60岁之后,也就是人生的下半场,画丽水牛腿、推介丽水牛腿、保护丽水牛腿成了他的新使命。 牛腿,是中国古典建筑构件,专业术语叫撑拱,又叫雀替,是明清古建筑中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在浙江古民居中,常可见到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牛腿。 被雕工细腻、题材丰富的牛腿所吸引,5年前,王开明迈开了他的牛腿人生路。去年5月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或许会有人质疑:“吐鲁番”可只属于新疆,是新疆葡萄特有的logo呀。然而,且慢!每年7至9月,当你来到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叫盖北的小镇,徜徉在1.2万亩葡萄园内的万顷碧波中,你定能领略作家笔下“那绿色团团簇簇,一扇扇绿窗似的悬着,缀着嫩绿色的窗帘,继而织成丝毯一般的绿墙,屏风似的挡了去路,人行其中,如同得了穿墙术,在草绿色的流苏中姿意穿行……”这诗一般的意韵,以致误以为自己就在新疆
几百年前,意大利人马可 · 波罗游历中国,后来一本《马可 · 波罗游记》问世,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几百年后,意大利人唐云,用意大利文撰书,向家乡诉说中国非遗之美。 唐云,原名博尼诺 · 加博列拉(Bonino Gabriella),生于意大利都灵。她与中国的缘分,已经延续了三十多年。 18岁那年,唐云在参观巴黎吉美博物馆时被一件件精美的中国文物深深吸引,由此在心里埋下了寻梦中国的
如果说大地是一首诗歌,那么水井便是大地的诗眼。每一口井背后都有文化的沉淀。 这或许是许多人的记忆 :在古朴的水井旁,有乡邻搓衣,有大树掩映;晚上歇工时分,更有诸多村民前来担水洗刷。一汪泉眼,终年不绝。倒影中的蓝天白云,常常被一只水桶搅飞。城市老街的石板路上,不经意间就会瞥见晃动着水波的古井。 我的纯真童年时代,就与老家的一口古井结下了难解之缘,它在我的记忆深处难以抹去。无论生活怎么变化,心中的
他的玻雕技艺,已炉火纯青。 飞轮转动,随手拿起一个玻璃杯,以轮为笔,一件玻雕艺术品,瞬间可就。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砂轮题字,笔走龙蛇。 看他表演玻雕技艺,是一种享受。 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就是为了一睹玻雕大师现场献技的风采。 “真快!”“真好!”这样的赞美,几乎每次展示都能听到。 赞美的背后,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子熊对玻雕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无限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