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意涵和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强调和阐释。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2020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
黄崖洞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上赤裕村西北的水窑山中,因这里悬崖陡壁皆呈黄色,东崖半空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 1939年7月,日军入侵榆社县(今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之命,将设在榆社县讲堂乡韩庄村的八路军兵工厂总部修械所转移到黄崖洞。黄崖洞兵工厂成为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1941年11月,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仅在一年多时间里就侵占了我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大片土地。在此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起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在永和县,为了加强党对地方组织的领导,1939年1月,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永和县分会特派员郭云阶(中共党员)代表组织与民族革命小学教师兼学生队队长刘仁镜(中共党员)秘密谈话,要求刘仁镜负责筹建一
山西平遥古城以其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悠久深厚的民俗文化和票号文化闻名于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是敌我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前沿阵地,上演着虽不见硝烟却异常复杂尖锐的经济战。 商贸重镇东泉镇 位于平遥县城东南约15公里的东泉镇,是当时敌我进行物资交流和经济斗争的商贸重镇。根据地山区出产的药材、木材等土特产品经东泉镇市场进入平遥县城,再转销别地,而敌占区的纸张、食盐等物资也经东泉镇进入根
1947年4 月4 日, 晋南军事战略要地——绛县县城,在历经无数次激烈战斗之后,终于彻底挣脱了黑暗的枷锁,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场意义非凡的解放之战,持续了整整3年。在晋南这片土地上,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与阎锡山麾下的顽固地方部队展开激烈交锋,每一场战斗都如同奏响的壮烈战歌,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日军投降阴霾仍存 绛县解放大幕拉开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感兴趣,会发现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个部族:林胡、楼烦、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月氏、乌孙、夜郎等。在泱泱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一个个曾经强盛一时的部落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烟当中,成为中华民族血脉根源的一部分。 如果你走过晋北各地,会发现“楼烦”二字出现在朔州市右玉县博物馆内,出现在原平市楼烦寺的牌匾上,出现在宁武古关口——楼烦关的关城之上。另外,假如你扩大行走范围,会
河山楼,位于沁河流域的皇城相府古堡内,是堡内最高的防御型碉楼建筑。据碑刻《河山楼记》记载,河山楼由清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伯父陈昌言、叔父陈昌齐三兄弟于明崇祯年间建造。豫楼,位于与皇城相府隔河相望的郭峪(古称“郭谷”)古城古堡内,是堡内最高的防御型碉楼建筑。据《焕宇王翁豫楼记》碑载,豫楼由沁河流域巨贾王重新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建造。河山楼与豫楼是当时沁河流域最高的防御型建
晋祠圣母一直被当地百姓视为“水神”供奉,而圣母殿的规模与香火远盛于作为晋祠“主神”的叔虞。宋代时,韩琦在诗歌《晋祠》(《安阳集》卷七)中就已指出这一现象。后来游晋祠的士大夫在诗文中也对此有所描写,如金代元好问所写的《惠远庙新建外门记》(《遗山集》卷三十三)记载:“然晋祠本以祠唐侯,乃今以昭济主之,名实之紊久矣。”明代李维桢《唐叔祠》(《大泌山房集》卷五)记载:“何所来神女,荒祠若剩员。”清代刘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野心,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今年是“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我结合自己收藏的抗战时期出版的报纸写成此文,以示纪念。 在三晋革命文献馆里,珍藏着一份87年前出版的特别的报纸——《动员》。说其特别,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该报虽然由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五台县动委会编辑出版,但我查遍了有关战动总会的史料
明清时期,河道治理、漕运一直是两项工期长、耗钱多的水利工程,政府视为民瘼,官吏视为肥差,往往成为一些官员中饱私囊的利薮。这一时期,山西涌现出一批专家型的水利官员,他们不仅发明了行之有效的治水理论与技术,而且以实干有为、廉洁奉公的精神,得到百姓的敬重。明末,一代廉吏刘东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刘东星(1538—1601),字子明,号晋川,明代山西沁水县坪上村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初为翰林
从静升王氏族谱、碑记、人物传记和有关地方志书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清朝灵石静升王氏族大支繁,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静升居民数千家,王氏居其半”,家族总人口超过3000人。而且在明朝大移民中,迁往河北、河南、山东、北京等地的支系在其迁入地也已“比隆本宗”,成为巨族。族中有多人以良好学养和祖上功绩迈入官僚阶级,更有亲睦厚风在族中代代相传。清代灵石静升王氏的商贸活动多由一人或数人牵头,依据族人各自擅
亭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制的一种,最初为建于路边供行人休息的场所。先秦时期,亭是边境线上用于守望、防戍的哨所。秦汉时期,亭的功能与性质发生转变,成为维护地方治安的基层组织。《史记正义》注:“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高祖为泗水亭长也。”《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注释云:“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
明长城大同镇的永嘉堡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逯家湾镇的永嘉堡村,地处南洋河北岸,在天镇县城东北21公里处的冲积扇小平原上。永嘉堡修筑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万历二年(1574年)增修,万历十九年(1591年)包砖,曾驻军307名,有军马18匹。 《三云筹俎考》对永嘉堡的描述比较简略,书中写道:“本堡设在边内,虽无冲口,然与宣镇李信屯相为犄角。止管接火墩台,然地瘠人寡,守御为难。嘉靖间
今年是雍丕同志逝世40周年,也是西藏大学正式挂牌成立40周年。每当翻开泛黄的工作笔记,雍丕同志的音容笑貌便浮现在眼前。他在高原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在我心中种下的每一粒火种,都化作永不熄灭的光,照亮着我的人生之路。 初识雍丕 1983年9月,我从山西大学历史系毕业,与其他25名同学踏上了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10月底,我接到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分配通知,让我到西藏大学筹备组报到。11月11日,我到设
燕归梁·杨柳轻扬雨脚长 杨柳轻扬雨脚长, 寄情向何方? 粽香飘洒又端阳, 月明夜, 九回肠。 捐躯报国, 虽死犹生, 千古汩罗江。 凭栏遥望细思量, 忧与乐, 月明光! “七一”颂 “七一”红船颂, 痴儿愧望尘。 如何心一寸, 肝胆两昆仑! 刘胡兰纪念馆 写在刘胡兰纪念馆 少年头可断, 巾帼血如丹。 洒泪忠魂祭, 舍身锋刃端! 题友人画 灵山何处有?
颜真卿是唐朝书法家,世人都知道他的楷书写得好,留下了很多可供后人临摹和研究的碑帖。最著名的有《多宝塔碑》《争座位帖》《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他的楷书特点鲜明,独树一帜,既雄浑刚健,又具正大气象,被称为“颜楷”。但是,当我们沉浸在研习“颜楷”的艺术境界里时,往往会忽略或者全然不知颜真卿还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的作者和书家,甚至更不了解,这件极具魅力的作品,是颜真卿当时在一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以剧烈的社会变革而闻名。有的政权在激烈的风云变幻下衰亡消失,有的则变得更加强大兴盛,晋国显然属于后者。从叔虞开始,晋国的国土面积并不大。《春秋大事表》中写道:“是时周新东迁,列侯未甚兼并,沈、姒、蓐、黄处在太原,虞、虢、焦、滑、霍、杨、韩、魏列于四境,晋于其中,特弹丸黑子之地,势甚微。”晋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国发展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大诸侯国之一,与一个人密不可分,这个人
古时候,每遇到兵燹战火或其他天灾人祸造成的社会动荡,种地的农民就会外出逃难。待社会安定下来之后,逃难的农民又会重新返回故里继续耕作。但还有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或战乱致死,或远赴他乡,不再返回原籍,他们名下的土地一时成了无主之地。这些无主之地就成为了“逃地”。为了防止土地荒芜、赋税减少等情况发生,这些“逃地”就会被当地官府、乡里、家族进行再分配。这些经过再分配得到土地的新地主为了避免土地纠纷,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