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才成为世界性的大国,其国家命运也因此为军工资本集团所操纵。艾森豪威尔曾警告美国要警惕军工复合体。 战争时期,军工资本对国家是有利的,军工资本也因世界大战坐大并反客为主。战争结束意味着军工市场消失,于是美国军工资本家为了赢利就推动国家战略理论向扩张和激进的方向发展,最终促使美国打了朝鲜战争。 真正有利于美国发展的战略思想家是沃尔特·李普曼,他强调“目的和力量之间保持平衡”。但主张从全球
据英国路透社2025年6月2日报道,英国将扩大其核动力攻击潜艇舰队,这是英国发布新一轮《战略国防评估报告》的一部分。这份报告要求英国武装部队进入“备战状态”,扭转冷战后军事实力的衰退。报告中的62项建议将被政府采纳,包括英国将建造至少6座新的军火工厂、采购多达7000件英国制造的远程武器,以及为战场部署新的通信系统。 国际原子能机构称伊朗在未申报地点开展核活动 据英国路透社2025年6
20世纪最惨烈的文明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根源深植于经济大萧条的灰烬与法西斯主义的疯长。纳粹铁蹄踏破欧洲,日本军刀指向亚太,人类文明在钢铁洪流与焦土间震颤。这场全球烽火最终以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画上句号,催生联合国诞生,重塑世界格局,也以血色警示:和平绝非天赐,它是人类理性与共同价值永恒的守护。 推荐书目 《第三帝国的到来:第三帝国三部曲》 作者:【英】理查德· J ·埃文斯 译
胡德坤,曾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历史学院院长、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院长等职;曾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际问题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国际问题学部委员、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世界现代史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会会长等职。研究方向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日战争史、边界与海洋史、钓鱼岛南沙群岛历史。出版专著《中日战争史(1931—1945)》《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编者按: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以惨痛代价时刻提醒世人:和平脆弱而珍贵,唯有坚守理性、包容与多边主义,方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军事文摘》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的回声—二战遗产与现代东亚秩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1992年出版)中,选取了关于二战因果的章节,分别荟萃成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 第二
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得到迅速提升 日本军事帝国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思想交锋与早期扩张。明治初期,日本在国家发展道路上存在着和平扩张主义与军事帝国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倾向。和平扩张主义秉持着自由贸易的理念,积极倡导海外商业活动与移民,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拓展国家影响力。像《世界上的日本人》《新立国》等著作就极力呼吁日本效仿欧美国家,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通过海外贸易与移民来积累财富和实力。 然而,以右翼
战争遗产:文明的崩塌与人性的裂痕 破败 1945年的华沙,成为战争破坏力的极致象征。德国军队奉希特勒之命,系统性地摧毁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中世纪皇家城堡、14世纪天主教堂、巴洛克风格的毕苏茨基广场建筑群等文化地标,均被炸药夷为平地。93%的住宅无法修复,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机构被付之一炬。美国摄影师约翰·瓦尚在1946年抵达华沙时,震惊地描述道:“90%的街区被彻底摧毁,犹太隔离区已成
传统国际格局的崩溃与力量对比的根本性转变 17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始终与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紧密相连。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维也纳体系,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均是当时大国力量相对平衡的产物。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其空前的破坏性,彻底打破了这种延续数百年的格局。 战争对欧洲造成了几乎致命的打击。随着又一代青年人被战火吞噬,欧洲各国的基本国力几乎也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导致欧洲整体
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的合影 战后东亚秩序的规划:从开罗到雅尔塔 1943年至1945年间,美、英、苏等大国为战后东亚秩序做出了一系列安排,这些安排既反映了大国的战略意图,也为战后东亚的复杂局势埋下了伏笔。 开罗会议:中国的参与与东亚秩序的初步构想。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美英中三国在开罗召开首脑会议。这是战时唯一一次有非西方国家首脑参加讨论战后东亚问题的盟国峰会,标志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政治博弈日益复杂,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大国,其政治战策略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近年来,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政治议程,包括污名化对手、攻击他国制度以及渗透意识形态等。这些策略不仅深刻影响了目标国家的内政外交,也对国际秩序和多边合作构成了挑战。特别是在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政治战的实施方式更加隐蔽且多样化,其动因既包括维护自身霸权地位,也涉及地
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背景下,美国将意识形态渗透作为维护全球霸权的“软武器”,通过文化、价值观、制度模式的隐性输出,塑造符合其战略利益的国际认知秩序。这种渗透并非单纯的思想传播,而是嵌入政治战框架的系统性工程——既包括对敌对政权的 “颜色革命”策动,也涵盖对盟友及中立国家的价值观同化。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曾宣称,“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
乔治·凯南(1904年—2005年) 全球化时代,大国博弈的焦点已从传统军事对抗转向制度合法性的深度较量。美国自冷战以来构建起一套“制度攻击”战略体系,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解构目标国内生秩序、构建符合美式价值观的国际规则,实现霸权护持的终极目标。这种攻击模式依托“理论包装—技术解构—联盟围堵”三位一体的混合战范式:以霸权稳定论、民主和平论为理论外衣,将制度输出伪装成“全球公共产品”;借力人工智能、算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与单极霸权衰退的历史拐点,美国政治战正经历从传统军事对抗到“全领域霸权护持”的范式转型。2022年,美联合西方盟友对俄罗斯实施“金融核爆”,冻结其一定数量美元外汇储备并切断部分俄罗斯银行与环球银行间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联系,将美元体系异化为经济主权绞杀的工具;2023年,借“民主峰会”之名构建意识形态同盟,试图以“价值观霸权”重构全球权力秩序;2025年,以“对等关税”
2025年5月,美国洛杉矶县爆发民众反对拘押非法移民的抗议示威,并迅速演变为超出地方政府控制能力的大规模暴力骚乱。与以往类似事件不同,此次联邦政府绕开了加利福尼亚州政府的审批,直接部署陆军国民警卫队进入洛杉矶市区,引起了广泛争议。这一事态不仅在美国社会中引起了关于联邦与各州权力边界的讨论,更引出了一个重要但长期被公众误解的问题:美国国民警卫队究竟由谁指挥? 国民警卫队的双重身份与双重隶属
2025年3月,美成功开展海基末段高超声速防御模拟试验,模拟发射“标准”-6 IB导弹与高超声速靶弹交战;4月,美英两国宣布完成为期六周的高超声速推进系统试验,为联合开发远程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奠定技术基础。近年来,美国不断加大高超声速攻防领域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研究力度,全力推进能力建设进程,旨在按计划于2030年实现打击能力、2035年达成防御能力。 美国高超声速进攻武器发展情况 战略定位上,美国
美国北方司令部司令格伦·范赫克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深刻重塑战争形态,制信息权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制胜要素。为抢占未来智能化战争先机,美军将信息领域规则主导权列为战略优先项,通过全球信息优势实验(GIDE)系统性验证新型作战体系。该实验聚焦跨域数据整合、AI决策加速、盟友协同等关键能力,旨在实现从“数据优势”到“决策优势”的跃迁,为美高端战争准备提供技术支撑与战术范式。研究全球信息优势实验演进脉络与
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深刻影响着指控装备发展和未来指控模式。美军高度重视前沿技术创新,以《支点:国防部信息技术发展战略》《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采用战略》等战略为指导,频繁开展指挥控制领域前沿技术演示验证,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加速技术成果应用。截至目前,数据织构、5G通信、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方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将对美军未来指挥控制领域武器装备发展和作战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美军指挥控制
美军新任参联会主席丹·凯恩 2025年4月11日,美参议院以60:25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丹·凯恩就任参联会主席的提名。2025年2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解除原美军参联会主席查尔斯·布朗的职务,提名美退役空军中将丹·凯恩接任。丹·凯恩接任美参联会主席创造了多项纪录:他是第一个就任参联会主席时,军衔仅为中将的将领,且也不曾任职参联会成员。 基本情况 丹·凯恩,绰号“拉辛”,美国退役空军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