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竞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智、情、意三部分,所以教育应分为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智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 诸君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得些断片的知识,就算是有学问啊!我老实不
我曾在深夜坐过完全陌生的人的顺风车。 那一次实在是急着回家,又实在是买不到车票了。“台阶票”都买不到。只好在客运站四处打听黑车。但坐黑车的价格令我迟疑。 这时,有人看出了我的窘迫,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说:“正好这两个小伙子的车要去富蕴县,你去找他们吧。坐他们的车便宜。” 我不认识那个人,更没办法了解他所说的那两个小伙子,但还是打出了电话。对方是维吾尔族人,汉语说得不太清楚,我们好不容易才完成
夜深,我睡得蒙蒙咙咙。恍惚间,听见有音乐声,我觉得我在做梦,翻了个身,继续睡。可那音乐声越听越清晰,越听越熟悉。那是我的手机铃声。谁半夜三更给我打电话,还这么急?我睡意全消,惊坐起。顶着屏幕刺目的光,眯着眼看,来电人是父亲。一瞬间,我的脑海中闪过干般念头。我惴惴不安地按下通话键,小心翼翼地问:“爸,出什么事了?” “嘿!小玲啊,屋里昙花要开啦!”电话那端,父亲喜不自禁,全然不知他的一通夜半来电,
山东寿光的文友苏抱琴曾在文章中提到,将槐花连穗摘了,洗净煎饼——这样的阅读经验我倒不陌生,常有北方的作家写槐花的烹饪方法——我从未亲尝。在南方城市,连槐花都少见,更别说用它做饼了。抱琴还写,贫瘠年代没什么新鲜之物可吃,祖母夏日常摘了南瓜橙红艳丽的大花入烩。一盆子南瓜花洗了,拌上面,做成面疙瘩,下到有油花的开水锅里。读这段文字时,正是南瓜的开花季。这种做法我从没试过,却让我想起年少时在父亲工作的空军
经常有朋友问我,是否要让孩子从小学习古典文化。我的回答都是:“若能做,尽量去做。”随着年龄增长,我越发感到古典阅读对于塑造一个人精神底色的意义。 好的古典阅读,确实应该从小抓起。因为人在孩童时,模仿能力强,记忆力也好,很容易学习新东西。孩子不可能对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多么深刻的认识,但如同形成“肌肉记忆”,如果能有初期阅读的记忆,在长大之后,就能更加轻松自然地深入学习。更何况,兴趣是最关键的。如
老话说,不打不相识。此话不虚,母亲跟韩桂枝就是这样。 时间要回到多年前,我还小,刚记事。 夜里,下了大雪。雪还没有成团往下掉的时候,家里的电话机突然响了。母亲的一只脚才伸到被窝里:“哎呀,这是谁呀?”母亲慌忙把那只脚从被窝里抽出来,趿拉着棉鞋,来到电话机前,伸出手又蜷回来,好像面前是一块烧红的铁块。上一次,也是夜里,电话机响了——父亲从工地的脚手架上掉了下来。 姨姥明天要从武汉来。母亲长舒了
本刊编辑部/策划 编者按 开卷有益。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多产生一点儿有益的影响,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我,完善自我。新年伊始,本刊按惯例推出“《中学生阅读》2024年好书榜”,为你提供选择好书的线索。榜单依然包括适合初中生阅读的10本好书和适合高中生阅读的10本好书。下面介绍的,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10本好书。多读一本好书,心里就可能多开出一朵自己的花。 《山谷微风》 余华/著 北京十月
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旧事重提,好像是捡起一面古镜。用这一面古镜照一照今天,才更能显出今天的光彩焕发。 二十多年以前,我在大学里学习了四年西方语言文学以后,带着满脑袋的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回到故乡母校高级中学去当国文教员。 当我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我终于找到了一个饭碗,这简直是绝处逢生;惧的是我比较熟悉的那一套东西现在用不上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