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在户外的多种形态下追逐着自由、挑战和探索,不断拓宽自身和运动的边界,但安全与风险始终相伴。本期杂志以“边界感”为切入点,探讨户外安全与事故这一重要的话题。 面对自然中复杂多变的环境,许多户外事故源于对风险的低估与对自身能力的高估以及侥幸心理作祟,将自己置身险地。边界感在户外运动中既是挖掘自身潜能,了解自我的过程,又是不可随意逾越的雷池。我们应如何在挑战极限与坚守边界感之间寻得平衡?答案
这是从C2到达C1营地的最大最深的一个冰裂缝,也是我从C2营地全程滑行到C1最危险的一个区域,此时因为雪和冰川的融化,雪路比攀登时融化缩窄了一半多,刚刚够两个雪板并排通行,所以我挂好了路绳,慢慢滑行并顺利通过,顺利到达C1营地。 登滑者:张京 图片提供:张京 这张照片是在珠峰第一次拉练时,从C2营地上方洛子壁冰壁的下方开始珠峰的第一次滑雪尝试,那天正好下了非常大的雪,但是整个路线并不是
徐老幺是第一个爬上双桥沟“山尖尖”的本地人。 “这家伙仿佛就是为了岩石而生的。”跟他一起登过山的人都领教过他惊人的攀登天赋和能力。李红学、严冬冬、柳志雄,这些中国自由攀登史上的传奇,与他并肩攀过峰、摔过绳。 经历与他们的生死离别,成了他半生风雪里的断章。 如今,年过半百的徐老幺已经不怎么登山了,他把登山公司交给了子女打理,搬到了200公里外的成都居住。 尽管如此,他却说更习惯做一个“山
佐々木庸介 佐佐木在上海GOAT攀岩馆 欢喜神的AB面 第一次见佐佐木,是在2024年福冈炎热的夏天,一次机缘巧合。 某日和日本知名攀岩选手绪方良行随口提到,后面几周自己会待在福冈的ZIPROCK攀岩馆。他突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那边有一位攀岩人,我想介绍给你认识一下。” 在他的描述中,我以为会是一位年长且德高望重的岩圈OG(指一个圈子里的元老级人物),于是到了ZIPROCK以后,便拜托
涌向山野 在北京徒步者俱乐部老徐的观察里,尽管徒步热潮较疫情后高峰有所回落,但市场仍处在稳中上升阶段,年轻人转向山野的深层动因,首要便是“解压”:“在内卷加剧、不确定性弥漫、生活压力巨大的当下,徒步提供了一个将身心从困境中暂时抽离的机会——隔绝信号的数小时内,得以真正沉浸、不受干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年轻人抱着不同的期待,第一次踏上了山径。小鼎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互联网大厂
现在还想将户外当作副业,有什么好的搞钱方法? 当户外领队边玩边赚 怎么搞:先参加几次本地户外俱乐部的活动,混熟后申请当兼职领队。 赚多少:一天200~500块,节假日还能加钱。 适合谁:体力好、会唠嗑、能带气氛的社牛,周末有空就行。 卖二手装备清库存回血 怎么搞:把用不到的帐篷、冲锋衣挂闲鱼或户外二手平台,标价5~7折很快出手。 赚多少:比如2000块的帐篷卖1200块,净赚。
在如今的算法机制的捕捉下,即使你只是短暂浏览了一条户外图文或视频内容,也大概率会在之后收到各式各样的相关推荐。可能是雪山海子的风光大片,或者是标记着小众胜地的路线推荐以及看起来充满活力、毫无班味的人在镜头前滔滔不绝。 更何况,户外很热本身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投身其中产出海量内容的人数也节节攀高。随着自由职业在过去几年成了社交媒体上最具热度的标签,户外博主似乎是其中最潇洒的存在。 对绝大多数穿梭在
自2 月17 日20 时左右,秦岭牛马队队员“十年”(户外ID)身处齐腰的雪窝,呼啸的山风裹着队长的嘶吼撞进耳膜:“孙亮找到了,活的!”这是自2 月16日凌晨沙沟峡分队进山以来,第一次与指挥部联系上。电话那头传来指令:“请立即下撤。” 此刻,被冰甲包裹的背包和冲锋衣像生铁般沉重——连夜进山时沾的雪水已冻结成铠甲状外壳。十年试图弯曲手指,却发现连抓握登山杖的动作都变得困难,3 天前那个雪夜的记忆突
获救那晚,孙亮躺在病床上,猛地蜷缩起身子——又一次被坠落感惊醒,双手紧紧攥住被角,冷汗浸透后背。睁开眼,日夜思念的家人正守候床前,将他从那令人窒息的记忆中拉回现实。 自失联的第五天起,孙亮仿佛被命运推入绝境:补给仅剩一管牙膏,脚步愈发沉重,死神如影随形。唯有夜深人静时,脑海中短暂浮现与家人围坐的画面,那是支撑他走下去的最后精神寄托。 从鳌太线劫后余生,孙亮形容这一切“就像是一场噩梦”。下山后,
事故前状态 2025 年5 月间,四名攀岩者(包括我),两两搭档在一野外岩场攀岩。该岩场位于一景区内,其中可以通车的简易路面无法到达岩壁下。从通车路尽头还需在石块铺装的步行路走10 分钟,此后,再在草木丛生的崎岖山路上走30~40 米,才能到达岩壁下方。 四人攀登两条单段运动攀线路,关系如下: 2A 在B 保护下爬一条5.10a 线路,A 在顶绳尝试后,准备“红”线;C 在D 保护下,刚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内华达山脉里,有这么一条绵延100 英里(168 公里)的小径。它是由数百年来当地印第安人的迁徙线路、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的矿道、游骑兵的巡逻小径组成。上世纪70 年代,这条小径被设计为一场骑马百英里耐力赛。 1974 年, 美国人戈迪· 安斯利(Gordy Ainsleigh) 在两次完成西部骑马百英里赛(Western State TrailRide)之后,问他的朋友:“
2024 年是中国自由攀登的厚积薄发之年。5月,川西春雪尚厚的时候,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脉早早拉开了攀登的序幕。整个夏秋季,从传统的川西到重新热闹起来的西藏,再到万里之外的欧洲和巴基斯坦,都活跃着中国攀登者的身影。 在川西秋冬攀登季的末尾,社交媒体上突然流传出大量日乌且西壁上神秘光芒的照片,有人说是冰雪的反光,有人说是无人机,还有人说只是星星,大家不敢直说出心中那个大胆的猜想:自2018 年刘兴登顶
一直以来,安全回家都是每一位户外爱好者最期待的时刻。初入山野,面对着多变的自然条件和无数不可预见的风险,风景与危险始终相伴而行。 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和人群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新手开始步入户外。新晋户外人的城市思维和生活习惯,在进入大自然、接触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第一步时,安全问题往往被忽视。加之现代快节奏生活带来了碎片化信息,使得许多新手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有效的户外安全知识。 为了帮助初入
不知道大家是否观察到,这几年许多国产原创品牌正在悄然崛起。 它们摆脱了以往以低价或所谓的“性价比”取胜的国产品牌逻辑,产品通常定价不低,一件T 恤四、五百是常态,但也受到了相当多的消费者认同,粉丝黏性甚至比国际品牌还要高。 从品牌定位上看,他们往往是从细分赛道做起,把一个品类做到极致,即“小而美”。 比如在越野跑赛道,就走出了一个相当成功的国产品牌Outopia 遨托邦。 在前几年,越野跑
日本阿尔卑斯山脉 灰褐色的岩石在强风的蹂躏下支离破碎,抵达三桠山脊的艾迪看着稠密的云雾在他的脚下聚散浮动,将山上与山下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感觉自己像在梦幻中的云间谷地漫步。 正准备起身赶路的他,在抬头的一刹那,看到了此生从未见过的景象。 远方的山脊处,赫然出现一扇圆形的时光之门,更令他不可思议的是,自己的身影正在其中紧随自己的动作而变化。完成北美三条超长步道的三冠王,跋涉了上万英
当攀登者冲顶的头灯点亮珠穆朗玛峰的俊朗山脉,2025登山季的号角在8848.86米处吹响了人类勇气的风鸣。 攀登高峰与寻求自我实现是户外探索亘古不变的主题,2025年,一个个年轻的名字与事迹再一次刷新我国的登山历史。 人类基因里对世界的探索欲亦已沸腾——那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更是对自我极限的终极叩问。 致敬攀登天空与陆地的自由协奏 出于对攀登者及户外探索精神的致敬,捷途自由者X户外探险
2025年5月,珠峰攀登季。 一个个年轻的名字与登山事迹一次次刷新着我国的登山历史。而一个“中国青年攀登者珠峰登滑”的事件引起全网热议。 在珠峰海拔8250米,约44度的陡峭雪坡上,一个身穿红衣的青年脚踏双板滑雪板,以最快每小时15.61公里的速度,尝试了中国首次珠峰滑雪下撤,最终这段滑雪下撤总耗时46分钟。 但“作死”“没有意义”“就是为了噱头”……铺天盖地的声音,接踵而至。 张京是
这个时代,围绕在珠峰上的热点话题总是 “XX登顶了”“XX第一”,当商业攀登将登顶珠峰变成流量密码时,人们似乎陷入了对“高度”的盲目崇拜,以为登顶是唯一的故事。 其实不然。就像1924年乔治·马洛里消失在珠峰北坡的云雾中,他那句“因为山在那里”的回答至今仍在登山史中回荡。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登山的本质时,会发现事实并非如“登顶”那般单一和粗暴。 这就如同,装